减肥,眼下成了不分年龄段的“全民课题”。可怪事常有:年轻人饿饿肚子就掉秤,老年人饿饿肚子就四肢乏力,甚至血压血糖都会出问题;年轻人吃点“排油丸”一泻就灵,老年人用了却可能诱发旧疾。不是减肥无效,而是多数人都踩了“不分年龄、盲目跟风”的坑。
咱大中医讲究“因人制宜”。可以说,肥胖从来不是“肉多”这么简单,而是脏腑机能失衡的信号。年轻人的胖多因“痰湿而堵”,老年人的胖多是“脾肾亏虚”。今天咱就用中医的视角,把分龄减肥的门道说透,让你一看就懂,不再瞎减。
一、减肥痛点:为啥“饿肚子”对年轻人有用,对老年人却有害
当下最火的减肥法莫过于“管住嘴”——少吃主食、配点“通便排油”产品,年轻人靠这套短期能瘦,可用到老年人身上,却变成“负担”。
我认识一位国内顶级名模,过了50岁后一个劲“发福”,用她的话说:从来不敢吃主食,“喝了凉水就发胖”。为了保持形象,她连续两个月天天只吃少量的清水煮白菜,饿了就喝白开水,可也仅仅瘦了1.5公斤,最终但却弄得头晕乏力,后来几乎下不了床。一查,严重的营养不良和低血糖。国医堂大师说这是“虚不受饿”:中老年人脏腑机能本就衰退,“饿肚子”无疑于“雪上加霜”。
展开剩余86%待家人把我请到她二环内的四合院时,我不得不对她“食话实说”:年轻人的胖多为“实证”,饿肚子能减少痰湿生成,所以能瘦;老年人的胖多为“虚证”,饿肚子会加重脾肾亏损,所以越饿越虚。更别提老年人多有“六高”等慢性病,盲目节食或用(攻下)泻药,可能诱发旧疾,甚至会导致肌肉流失——肌肉少了代谢更慢,最终陷入“越减越胖”的恶性循环。
二、辨龄识胖:年轻人的胖和老年人的胖,根本不是一回事
要想减肥不踩坑,先得搞懂自己是哪种“胖型”。中医看肥胖,核心看“脏腑气血”,不同年龄段,肥胖的问题天差地别。
(一)青壮年肥胖:痰湿困脾,是“吃出来、懒出来”的。18-45岁的年轻人,气血旺盛、脏腑活跃,本该是代谢通畅的年纪,之所以胖,多是“自己折腾出来的”。中医说“脾胃主运化”,就像家里的“料理机”,能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气血,再把没用的废物排出去。可现在的年轻人,早餐爱啃油条、喝甜豆浆,午餐离不开奶茶、炸鸡,晚餐还得撸串、吃火锅——这些“肥甘厚味”,就像给“料理机”里塞了一堆油腻的残渣,不仅转不动,还会滋生“痰湿”。痰湿一多,堆积在皮下,就成了“游泳圈”“拜拜肉”;堵在脏腑间,还会让人觉得身体沉重、没精神。再加上年轻人上班久坐不动,下班瘫在沙发上刷手机,这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久坐伤肉,久卧伤气”,气血运行慢了,痰湿更难排出去。还有人熬夜赶方案、压力大了就暴饮暴食,这会让“肝气郁结”——肝气就像“料理机”的“开关”,开关坏了,脾胃更转不动,痰湿堆得更厚。这类肥胖者,舌头边上常有齿痕,大便还容易黏马桶,属于“实证”,减肥的核心是“清痰湿、通气血”。
(二)老年人肥胖:脾肾两虚,是“老出来、亏出来”的。男年过60岁,女过55岁,整体上就像“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”,门窗、管道有些老化,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。肥胖也是如此,多是“机能衰退”的结果,核心问题在“脾肾两虚”。
先说“脾虚”。老年人的脾胃,就像“老化的灶台”,火力弱了,煮东西都慢。就算吃得跟年轻时一样多,也很难转化成气血,反而会变成“虚痰”堆积。脾虚了,气血不够,身体会“害怕”,就会把更多能量变成脂肪“存起来”,结果越存越胖,还总觉得吃点东西就腹胀、没力气。
再道“肾虚”。中医认为“肾为先天之本,主水液代谢”,老年人肾气渐虚,就像“老房子里的旧水泵”,没力气抽水、排水,水湿排不出去,只能停在身体里,加重痰湿。肾阳不足的老人,还特别怕冷、手脚冰凉,代谢就像“快灭的小炉灶”,热量消耗少,脂肪极易堆积在肚子上,形成“腹型肥胖”——这种胖看着“壮”,其实一感冒就中招,同时还会加重“六高”风险。这类肥胖者,大便多偏稀,还可能有下肢水肿,属于“虚证”或“虚实杂陈”,减肥的核心是“养脾肾、补气血”。
三、分龄施减:年轻人“清”着减,老年人必须“养”着减
减肥没有“万能药”,但有“分龄减肥”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方法。年轻人要靠“清”把痰湿排出去,老年人要靠“养”把脾肾补起来,既不遭罪,还能事半功倍,何乐而不分呢。
(一)青壮年减肥:清痰湿、疏肝脾,气血通了自然就减
1. 饮食:别瞎饿。多吃“祛湿菜”不用把主食全戒掉,关键是少吃“痰湿食物”。比如把早餐的油条换成“茯苓山药粥”,茯苓能祛湿,山药能健脾;午餐加盘“冬瓜炒虾仁”,冬瓜是“天然祛湿剂”,虾仁补蛋白不发胖;晚餐来碗“红豆薏米汤”——记得把薏米炒一炒,不然太寒,会伤脾胃。奶茶、蛋糕、油炸食品就像“痰湿加速器”,能不碰就不碰;啤酒更是“湿热炸弹”,喝一次相当于给身体“灌污水”,能戒就戒。
2. 运动:别瞎练。不用跟风跑马拉松、练高强度间歇,中医讲究“动则气血通”,只要让气血“活”起来就行。每天晚上快走30分钟,或者练“八段锦”里的“左右开弓似射雕”——这个动作能疏肝理气,帮脾胃“松绑”;周末去游泳,水的浮力能“揉开”痰湿,还不伤关节。重点是“微微出汗”,别追求“大汗淋漓”——出汗太多会“伤气”,反而让痰湿更重。
3. 穴位:别瞎按。上班摸鱼时,按按“足三里”(膝盖下3寸),这是“健脾第一穴”,每天按上两三分钟,像给脾胃“上润滑油”;再按按“丰隆穴”(小腿前外侧),这是“祛痰第一穴”,按到有酸胀感,能帮身体“化痰湿”。
(二)老年人减肥:养脾肾、防损伤,体质好了体重降
1. 饮食:别瞎饿。“补着吃”更能老来瘦。老年人最忌“极端节食”,本来气血就少,再饿就成“无米之炊”了。正确的做法是“少而精”:每天吃个鸡蛋、喝杯牛奶补蛋白,防止肌肉流失;多吃“山药、莲子、芡实”,这些食材能健脾,煮成粥或煲汤,软嫩好消化;少吃盐和糖,避免“水湿潴留”,加重高血压、糖尿病。如早餐喝“莲子百合红豆小米粥”,午餐吃“清蒸鱼+炒时蔬”,晚餐来碗“山药薏仁汤”——既补脾肾,又不生痰湿,体重慢慢就下来了。
2. 运动:别瞎跑。“缓着动”一定更安全。老年人关节脆弱、血压不稳,剧烈运动就像“老牛破车”,那是很容易出问题的。推荐“温和运动”:每天早上散步20分钟,速度以“能聊天不喘气”为宜;每周练3次太极,动作慢但能“顺气血”,帮身体运化脂肪;睡前用热水泡脚(水温40℃左右),泡15分钟,顺便按按“涌泉穴”(足底前1/3处),能温补肾阳,让代谢“小火炉”尽可能旺点再旺点。
3. 穴位:别瞎按。按按“补益穴”,养着就能瘦。让家人帮忙按“脾俞穴”(背部第11胸椎旁开1.5寸),这是“健脾要穴”,每周按2次,每次三五分钟,能帮脾胃“提劲”;再按“肾俞穴”(背部第2腰椎旁开1.5寸),力度要轻,每次5分钟,能温补肾气,可有效改善“畏寒、怕冷、腿肿”。按的时候别太用力,舒服就行——毕竟“养”比“治”更重要。
四、避坑提醒:这3个减肥的“雷区”,你千万别踩
1. 青壮年别“断碳断油”:有人为了快瘦,把米饭、肉全戒了,结果减出脱发、月经不调——碳水是“气血的原料”,脂肪是“身体的保护层”,完全不吃就是“自断粮草”,后期不反弹不正常。
2. 老年人别“滥用减肥产品”:市面上很多“减肥茶”“排油丸”,多含泻药成分,老年人吃了容易电解质紊乱,还可能跟治疗慢性病药起“冲突”。记住一条:“非必要,不用药”。非用药不可,那就找俺老苏免费给您开个“食疗方”,能食补一定不用药补,大不了推荐您用个“六君子汤”,健脾化痰不伤身。
3. 别忽视“体质差异”:就算都是年轻人,也有“湿热”“肝郁”的区别;老年人也有“脾虚”“肾虚”的不同。别照搬别人的方法,最好先问问中医,找对自己的“胖因”再减。
其实减肥的本质,不是“跟脂肪死磕”,而是“让身体回归平衡”。年轻人别把身体当“垃圾桶”,少吃点痰湿食物,多动一动,气血通了,脂肪自然就不会堆积;老年人别把身体当“试验田”,好好养脾肾,慢慢去调理,体重降了,体质自然就好。
记住:好身材是“养”出来的,不是“饿”出来的,更不是“泻”出来的。跟着年龄找对方法,你才能越减越健康,越减越有活力。
苏清杰简介:
鲵龄源发明人。军旅16年,两次荣立二等功,八次三等功。离开部队后先是在两家知名医学院校任中医疑难病研究室副主任、主任、研究员,后在中国老子文化公益基金管委会任常务副主任,并两次列入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。现柏年中科首席科学家,国际旅居康养协会名誉会长、专家团首席专家。并有《国医大解读》等9部书稿出版,其中《临床血流变学》(合著)列为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材,《汉语编程基础》(合著)列入全国280多家大中院校计算机专业必修或选修教材。正在撰写近30万言的科普新作《新医林改错》。
发布于:北京市信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